时间:2018/01/20 11:15:04
来源:兴宁市文广新局浏览次数:1092
《杯花舞》是兴宁民间传统舞蹈节目。
《杯花舞》原是清代在兴宁流行的道教中的法事舞蹈。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,100年前才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。道士朱官祥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“伯公杯”代替竹板,使节奏更多样,声音更清脆,富有技巧性,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,一直沿用至今。民国时期,兴宁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,道士凌佛桂师从邬丙粦、曾添胜、朱官祥等人,从事杯花舞表演,在舞杯节奏的变化、身段设计和舞步方面有了新的发展。
新中国建立后,对杯花舞进行多次改革。1956年,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、谢月文着手编舞,由文化馆创作干部范晴作词,谢高、罗渣编曲,运用民间小调和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,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《杯花舞》。1956年,该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“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”获节目奖。1957年参加广东省民间音乐、舞蹈的选拔演出,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,并于当年“五一”节赴北京参加“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”,获优秀节目奖。1983年,兴宁文化馆干部林惠文等继续挖掘创新,对道具杯子进行改革,创编了杯花舞《明月照山乡》,获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,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,舞蹈载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?广东卷》,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。《中国舞蹈志?广东卷》。此后,杯花舞曾获省评比 2次金奖,1次银奖。2008年12月,兴宁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《杯花舞》之乡”。